《表6 不同苗龄的优化:茭白人工孕茭体系的建立及优化》

《表6 不同苗龄的优化:茭白人工孕茭体系的建立及优化》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茭白人工孕茭体系的建立及优化》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接种菌株:OD600值为2.0性亲和菌株UET1和UET2混合菌液;接种方式:注射茎基部叶鞘;培育条件:温室环境下,光照12h,25℃;黑暗12 h,22℃

因此进一步对不同苗龄的野生菰幼苗进行了接种实验,用上述幼苗培养的方法,培养得到4个不同苗龄的幼苗,分别为薹管萌发后5、10、20和30d的野生菰幼苗,本研究对以上几个不同苗期的野生菰苗用注射OD600值为2.0的性亲和混合菌液的方法进行接种,对侵染后3 d的叶鞘以及茎尖进行共聚焦显微观察,结果表明,薹管萌发后30 d的野生菰苗叶鞘部位有菌丝存在,但相较于其他苗龄的野生菰苗少,而其他苗龄的野生菰苗的侵染情况类似,没有明显差异。而统计接种后的成活率,发现萌发后20 d的幼苗成活率为(87±4.1)%,孕茭率为(82.9±3.9)%;萌发后10 d的幼苗成活率为(85±4.1)%,孕茭率为(82.9±12.2)%;萌发后5 d的幼苗成活率为(51.6±4.7)%,孕茭率为(72.05±11.9)%;萌发后30 d的幼苗成活率为(96.6±2.3)%,孕茭率为(17.2±4.7)%(表6),萌发后10~20 d的苗在获得较高的孕茭率的基础上可保障较高的成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