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3 接种部位的优化:茭白人工孕茭体系的建立及优化》

《表3 接种部位的优化:茭白人工孕茭体系的建立及优化》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茭白人工孕茭体系的建立及优化》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接种菌株:OD600值为2.0性亲和菌株UET1和UET2混合菌液;苗龄:薹管萌发后10 d的野生菰幼苗;培育条件:温室环境下,光照12 h,25℃;黑暗12 h,22℃;×表示接种3 d未观察到侵染菌丝;-:数据为0;下同

实验分别选取了叶片、茎基部和薹管3个接种部位,选用OD600值为2.0性亲和菌株UET1和UET2混合菌液,在薹管萌发后10 d分别用叶片浸菌接种法、注射浸泡茎基部接种法和注射浸泡薹管接种法进行接种实验。其中叶片浸菌接种法按1.2.3中叶片侵染法中的3种处理,结果表明,接种3 d后取样观察发现3种处理下的野生菰叶片均未出现明显的侵染病症,经过激光共聚焦观察,也无侵染性菌丝。即使是在人为制造的伤口上,菰黑粉菌也无法从野生菰幼苗叶片上成功侵染(图2A-a)。而注射浸泡茎基部接种后第3天接种部位开始出现褐化,第10天幼苗出现大面积萎黄,成活率仅为(10±4.08)%,第3天取样观察共聚焦发现入侵性菌丝生长旺盛(图2B-e,C-i,D-n),接种后孕茭率达到100%,表明该方法接种成功率高,但成活率较低。注射浸泡薹管接种法,接种后第3天伤口部位观察共聚焦,侵染部位没有观察到菌丝(图2A-c),接种10 d后,野生菰苗出现大量枯萎成活率仅为(23.3±8.5)%,移栽后3个月没有观察到孕茭(图2D-o),表明菰黑粉菌无法成功侵染薹管,因此茎基部为最佳注射部位(表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