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2014—2016年不同处理下小麦和玉米的产量》

《表2 2014—2016年不同处理下小麦和玉米的产量》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秸秆还田条件下剖面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含量及其组分结构的变化》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试验地开始于2008年10月,设置翻耕秸秆不还田(CT-)、免耕秸秆不还田(NT-)、翻耕秸秆还田(CT+)和免耕秸秆还田(NT+)4个处理,每个处理设置3个重复,共12个小区。每个小区面积是6.25 m2,所有小区随机排列。本试验从2014年开始,对CT-和CT+两个处理的土壤进行测定分析。每个小区的秸秆还田量为上一生长季作物收获后所有根、茎、叶的总量,2014—2016年CT+处理的玉米秸秆还田量分别为14 502±724、15 240±720、16 560±711 kg·hm-2。玉米秸秆进行还田时,先将玉米根刨出,和茎叶一样用铡刀切成2~3 cm的小段,再均匀撒在地表,后用铁锨深翻20 cm左右,并将土壤和秸秆混匀。小麦的种植品种为济麦22,播种量为190 kg·hm-2,播种时人工开沟再撒播种子。小麦和玉米的产量如表2所示。小麦和玉米的施肥量和施肥方式与当地大田一致:小麦季施肥量为250 kg·hm-2(纯氮),分为底肥(复合肥N-P-K:16-20-8)和追肥(尿素N:46.1%),两种肥料按照纯氮量1∶1分两次施入,底肥在种植小麦时施入,追肥在返青期浇水前施入;玉米季施肥采用尿素,施肥量为250 kg·hm-2(纯氮),在大喇叭口期降水之后一次性施入。田间杂草人工拔除,病虫害防治等其他农业管理措施与当地大田常规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