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1993—2016年不同秸秆还田处理玉米籽粒产量变化特征》

《表1 1993—2016年不同秸秆还田处理玉米籽粒产量变化特征》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黄土旱塬长期秸秆还田对土壤养分、酶活性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CK为不还田处理,SM为秸秆覆盖还田,DS为秸秆直接还田,AS为秸秆过腹还田;同列数据不同小写字母表示不同秸秆还田处理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CK means non-straw returning,SM means straw mulching,DS means direct straw returning,AS means animal-digested straw returnin

长期秸秆还田1993年至2016年玉米籽粒产量变化特征如表1所示。24年定位试验期间,1993—1997年玉米产量为3 680~8 360 kg·hm-2,1998—2003年为2 450~8 210 kg·hm-2,2004—2011年为5 250~10 920 kg·hm-2,2012—2016年为5 870~15 950kg·hm-2。除1996年、1997年和2015年,过腹还田处理玉米籽粒产量均显著高于不还田处理(P<0.05);1996年和1997年,3种秸秆还田处理和不还田处理间玉米产量无显著差异(P>0.05);2015年过腹还田处理和不还田处理的玉米产量间无显著性差异,覆盖还田和直接还田处理显著高于不还田处理(P<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