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3 不同地区估计结果 (应变量TFPI)》

《表3 不同地区估计结果 (应变量TFPI)》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影响因素研究——基于248个城市数据的实证分析》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注:列(1)、(4)和(7)为动态系统GMM两步法估计结果,(2) 、(5)和(8)为混合OLS估计结果,其他为固定效应估计结果。

为考察各因素对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影响是否存在地区差异,我们将248城市样本按地区进行分组处理,以分析各因素对不同地区经济增长方式的影响,估计结果如表3所示。可见,TFPI滞后项系数都显著为正,表明各地区经济增长方式变化过程均存在惯性。分因素看,ER系数分别为1.421、6.346和-0.832,环境规制对各地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产生差异化影响,尤其是西部地区,环境规制产生了一定负面作用,这可能与其环境规制政策落实不彻底有关。市场化程度相对不高和市场法治环境不规范,不但无法激励西部地区企业采用先进工艺和管理方法,甚至还会带来“遵循成本效应”,加重西部地区技术水平低、经营效益低的企业的生产负担,因而环境规制发挥了一定负面作用。UPN、ENN系数与总体结果一致,意味着城镇化和民营经济发展的影响方向不存在地区差异。GSJ系数虽都为负但不显著,表明地方政府干预的作用不明显。IS系数分别为-0.890、-0.232和0.138,三者均通过10%显著水平检验,产业结构调整对各地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影响存在差异。产业结构调整对西部地区的正向影响可能与其产业结构现状有关。相比于东、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产业体系尚不健全、产业结构升级缓慢,产业结构调整所带来的效率提升效果可能更为明显。ERD、ECM、IEP和FE系数与总体大体一致但略有不同。东部地区IEP系数显著为负,说明对外开放为东部地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带来一定负面影响。可能是因为较高的对外开放水平扩大了东部企业,特别是以加工组装为主的出口企业,对劳动、能源等要素的投入需求,因而对东部地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产生一定阻碍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