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3 1400—1820年中国人口、农业情况》

《表3 1400—1820年中国人口、农业情况》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中国食物变迁之动因分析——以农业发展为视角》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资料来源:[英]安格斯·麦迪森:《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公元960—2030年》,伍晓鹰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7页。

明清时期是中国人口数量空前激增的历史时期。中国人口从明初的不到一亿,到清代中叶接近四亿。在耕地面积增加有限的情况下,中国传统农业遇到巨大的生产压力。然而,高产美洲作物的传入极大缓解了这种人口与农业生产之间的矛盾。在明清时期人口激增的同时,中国的耕地面积只增加不到三倍,而粮食产量增加了近五倍,粮食单产增加了近百分之八十。(详见表3)而促成粮食总产量和单位产量快速增加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美洲作物的高产。以番薯为例,“即市井湫隘,但有数尺地,仰见天日者便可种,得石许”[6]。而传统的粮食作物则很难获得如此高的单位产量。正因如此,人口的激增和粮食生产的压力迫使人们迅速接受了美洲作物的食用价值。在某些地区,美洲作物甚至成为贫苦民众主要的食物来源,“种者极多,贫民以为粮”[7]。在人地矛盾持续加大的情况下,番薯、玉米等高产粮食作物成了化解粮食短缺的最优选择。最终,番薯、玉米等美洲作物迅速成为中国食物种类中新的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