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不同装载浓度K2CO3/兰炭以及气化后残焦的比表面积和孔容分布》

《表2 不同装载浓度K2CO3/兰炭以及气化后残焦的比表面积和孔容分布》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K_2CO_3对兰炭催化气化特性的影响》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从反应式中可以看出,部分C(O)的脱附形成CO,还有一部分会和K2O2-C反应形成CO2。因此可以认为C(O)的脱附速率会影响CO和CO2的产量。气化过程中CO、CO2和H2产率比值在表3中给出。从中可以看出,CO/CO2随着气化反应的进行比值总体呈现下降趋势。气化10 min时CO/CO2较高,催化剂装载浓度达到10%后,效果显著。Moulijn等[25]认为气化过程中,碳活性位首先会和氧结合而形成C(O)中间体。由此推测,浸渍法制备催化剂/兰炭样品时,根据反应式(6)~式(8),在催化剂作用下颗粒表面已经形成大量C(O)中间体,因此在气化初期,高浓度C(O)大量脱附,且脱附速率大于C(O)和K2O2-C的反应速率,使CO产率较高。随着气化的进行,C和C(O)不断被消耗,C(O)脱附速率降低,C(O)和K2O2-C的反应逐渐占优势,因此CO/CO2不断下降。催化剂装载浓度为5%的样品CO/CO2在气化过程中波动较大,这可能是由于催化剂植入量过少,使C(O)浓度低,气化初期脱附反应优势不明显。此外,由表2可知5%样品的比表面积与其他样品相比值最低,且微孔面积检测不到,这不利于气化剂在孔隙通道里的扩散。孔结构特性显示,低浓度5%的催化剂在分散作用下主要起到填充孔隙的作用,这很可能导致C(O)大量存在于被堵塞的孔隙里,且浓度分布不均。随着气化的进行,孔隙结构逐渐发展,气流通道变得顺畅,使得较高浓度的C(O)脱附速率增加并占据优势,CO产率随之提高。由此推测,在颗粒表面和开放孔隙中的高浓度C(O)才具有较高的脱附速率。Wang等[17]在其研究中假设H2全部来源于反应式(2)和式(3),那么H2/(2CO2+CO)应该等于1。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碳转化率的增加,在气化初期H2/(2CO2+CO)大于1,这是因为初期C(O)在颗粒表面大量堆积,不能及时脱附形成CO,在气化中期H2/(2CO2+CO)接近于1,是因为C(O)浓度降低且比较稳定,在气化末期H2/(2CO2+CO)小于1,是因为C的消耗殆尽。这与本次兰炭催化气化的研究结果不同。从表3中可以看出,H2/(2CO2+CO)在兰炭非催化和催化气化中都大于1。在非催化条件下,H2/(2CO2+CO)随着气化的进行而呈现增加趋势,催化条件下,气化初期H2/(2CO2+CO)较高,随着气化的进行,H2/(2CO2+CO)几乎维持在1.5~1.7。推测,在非催化条件下,气化初期C(O)相较于催化条件下的浓度较低,可能堆积现象极少,因此可以及时发生脱附形成CO,结合CO/CO2结果,气化初期CO产量较高,在反应式(3)作用下H2/(2CO2+CO)接近于1。随着气化的进行,兰炭颗粒里残余焦油等挥发分释放,孔隙结构得到发展,活性位增加,使得C和H2O接触表面积增加,不断形成C(O)中间体,此时C(O)可能会产生堆积现象,使脱附速率受到影响,CO/CO2下降,而H2/(2CO2+CO)不断增加。气化30 min后,随着C(O)和活性位的消耗,堆积现象渐弱,H2/(2CO2+CO)开始下降,但仍然在2左右。另外由于兰炭自身含有H元素,也会导致H2/(2CO2+CO)大于1。在催化条件下,H2/(2CO2+CO)除了气化初期有波动外,一直维持着比较稳定的比值,这可能是因为K—O—C在气化过程中一直促进C(O)的形成,存在累积现象,同时在反应式(6)~式(8)作用下气化速率被提高,两者在反应速率上相对平衡使得H2/(2CO2+CO)稳定在1.5~1.7。由此可见,兰炭催化气化有利于定向制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