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黄淮海地区人—地—业系统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表2 黄淮海地区人—地—业系统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黄淮海地区乡村人—地—业协调发展格局与机制》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注:“+”代表正向指标,“-”代表逆向指标。

本文主要揭示黄淮海地区县级行政单元内乡村地区(不包含城区)人口、土地和产业的耦合协调时空格局,根据指标的代表性和可获取性,共选取7个指标来反映乡村人口、土地、产业的发展情况(表2)。其中,乡村人口主要选取反映乡村人口就业情况的指标,乡村非农就业率和乡村从业人口占比无量纲值越大,则说明乡村人口能够获得更多的就近就业机会,减缓乡村地区的人口流失。耕地和居民点用地是乡村地区两种重要的土地利用形态,耕地是农业发展的根基,耕地资源丰度是决定乡村人口承载能力的重要因素,在黄淮海地区乡村人均耕地面积越大则能够更好地养活当地人口;乡村居民点是乡村人口聚集的场所,由于近年来乡村空心化的出现,乡村居民点集约发展受到重视,因此,将乡村人均居民点用地作为负向指标处理以反映其集约化情况。黄淮海地区是中国的粮食生产功能区,乡村地区承担着粮食生产功能,同时,由于乡村二三产业统计上的缺失,因此选取乡村人均粮食产量、人均肉产量和单位耕地面积机械总动力来反映乡村的生产能力和农业生产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