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2000-2015年各子系统恢复力等级分类》

《表2 2000-2015年各子系统恢复力等级分类》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生态脆弱区社会—生态景观恢复力时空演变及情景模拟》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2000年、2009年、2015年米脂县ER指数分别为0.297、0.4313、0.4695,ER空间分异显著,呈东西向带状相间分布(图2a)。2000-2009年ER明显增加且空间格局变化较大,各等级ER也变化较大(表2)。I、II级占比分别下降26.91%、5.15%,III级面积增加最大,IV、V级增加占比分别为8.97%、2.65%。ER增加空间分布于西北部和南部、不变空间分布于中部、减小空间分布少(图3a);2009-2015年ER亦有增加,但空间格局基本维持不变,各等级转变不大。I、II级面积分别下降28.59 km2、21.43 km2,III级面积下降最多,IV、V级占比分别增加4.65%、1.28%。ER增加空间分布于中部、不变是北部及南部局部地区、减小是东部姬岔;2000-2015整体ER显著增强且空间格局变化较大,各等级转变也较大。I、II级减少占比35.53%,III级面积增加185.03 km2。IV、V级区增加占比分别13.62%、3.93%。2000-2015年ER增加区域是西南部和中部、不变区域零散分布,减小区域较少。总体来说,2000-2009年处“退耕”关键阶段,植被覆盖增加、景观格局与功能不断改善,助推了ER提升。相对而言,东北部ER优于其他地区,得益于当地重视生态环境建设、退耕政策落实到位。2009-2015年是“退耕”基本完成阶段,生态环境提升减缓,而中部地区大片农作区农肥施用也一定程度影响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