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1996年、2006年和2016年湄洲岛景观斑块特征》

《表1 1996年、2006年和2016年湄洲岛景观斑块特征》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湄洲岛旅游度假区景观格局变化及其动因分析》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从1996年、2006年、2016年湄洲岛景观斑块要素特征数据(表1、图2)发现景观斑块各要素出现明显的变化。首先,景观斑块面积变化:林地、建设用地、沙滩及裸地等景观类型面积呈增长趋势,林地面积增加最多,增幅也最大;而水体、耕地、海岸带等景观类型面积趋于减少,草地减少极为明显,无论是减幅还是减少的面积都是最大的。草地、耕地景观类型减少,究其原因:1) 湄洲岛在1992年被定为国家旅游度假区后,在耕地、草地、景观类型土地上进行配套设施的建设,如妈祖文化公园、商场、景观林等;2) 岛上城镇化推进及居民收入增加导致建设用地不断膨胀,基础设施、建筑物的用地不断增加[11],新建建筑、道路建造于耕地、草地之上;3) 景观林地的增加是促使草地减少的主要原因,也是耕地减少的次要原因之一。沙滩及裸地的增加是为了增加对游客的吸引力,有意地保护沙滩景观及各种侵蚀地貌岩石。海岸带减少的原因有两点:一是由于填海造地将本来蜿蜒曲折的海岸线“拉直”了,减少了弯曲系数,同时由于挖沙,使沙滩面积减少,导致海岸面积减少;二是不合理的建设,由于不合理、不科学的规划,地处岛西南部的报废的3 000吨对台码头对海水动力产生影响,导致码头前堆积出大片的沙滩。水体斑块的减少则是因为对景点的保护、岛内人工养殖渔业的限制与日常生活用水需求的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