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5 ZnO/PANF和Zn O/PANF-U复合材料结合能的变化》

《表5 ZnO/PANF和Zn O/PANF-U复合材料结合能的变化》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铀(Ⅵ)在氧化锌修饰聚丙烯腈纤维上的吸附行为》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图9a为ZnO/PANF和ZnO/PANF-U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图。从图9a中可以看出,2 941 cm-1处为烷烃基的伸缩振动峰,2 243 cm-1处为氰基伸缩振动峰,1 453 cm-1处为烷烃基伸缩振动峰[29],二者均保留了PANF的特征吸收峰。Zn O/PANF-U在910 cm-1处出现了O=U=O特征峰,而在1 650 cm-1处的吸收峰发生了轻微红移,该现象证明Zn O/PANF复合材料表面的-COOH和U(Ⅵ)之间具有螯合作用。Zn O/PANF复合材料和U(Ⅵ)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进一步通过XPS进行表征。从表5可以看出,U(Ⅵ)的引入导致O 1s和N 1s的结合能峰更高。在图9b中,Zn O/PANF-U的N 1s的结合能为399.95 e V,略高于Zn O/PANF的N 1s结合能(399.82 e V)。然而,在图9c中,Zn O/PANF-U的O 1s结合能(532.54 e V)明显高于Zn O/PANF的O 1s结合能(531.50 e V),通过高分辨XPS光谱的退卷积分析进一步鉴别固体表面上的特定化学物质和官能团,同时揭示它们与铀酰离子间的相互作用。Zn O/PAN的O 1s光谱的退卷积分析显示了三个特征峰,分别归属于Zn-O(530.28 e V)、C=O(531.45 e V)和C-O(533.33 e V)。与U(Ⅵ)结合后,三者信号明显偏移到较高结合能处,分别为532.76 eV、532.47 eV和534.27 e V,这表明吸附很大程度上归因于Zn O/PANF复合材料表面的-COOH以及Zn-O中的含氧基团。图9d则观察到Zn O/PANF复合材料在吸附之后出现了明显的U(Ⅵ)特征峰,分别位于U 4f5/2(392.33 e V)和U 4f7/2(381.45 e V),XPS分析进一步证实了U(Ⅵ)的存在,与IR结果一致。综上所述,Zn O/PANF复合材料的吸附机理如图10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