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1930-1970年代连环画的受众话语变迁》

《表2:1930-1970年代连环画的受众话语变迁》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从“大众”到“工农兵”:1930—1970年代连环画的受众话语变迁》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卡彭铁尔(Nico Carpentier)建议将“受众”理解为一个“浮动的能指”(floating signifier),它在特定语境的不同话语中假定了不同的含义,并潜在地包含了不同的意识形态立场之间的领导权斗争(Carpentier,2004)。在1930年代至1970年代连环画的受众话语变迁中,其媒介受众从作为“大众”的世俗化、感性化、商业化的原子式分散体,嬗变为高度一体化、同质化、政治化的作为“工农兵”的抽象存在,不同的受众话语反映出商业与政治两种意识形态对作为各自潜力对象的连环画读者的争夺,在不同的社会语境下关于连环画受众更具竞争力的话语被分别建构和阐释。另一方面,“话语不仅反映和描述社会实体与社会关系,话语还建造或‘构成’社会实体与社会关系。”(费尔克拉夫,1992/2003:3)在此意义上,不同的受众话语与其所处社会也在实现着互构。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文化背景催生了连环画业“市场大众”的受众话语,这一话语实践又刺激了三四十年代连环画作为初级大众文化的形成与繁荣;而革命政权为连环画孕育并确定了“工农兵”的受众话语,至七十年代前这一话语则以更为强大的力量和更加复杂的话语实践,深度参与了对包括少年儿童在内的工农兵群众的政治再造。换而言之,在历时态上,社会变迁决定与其适配的受众话语并赋予其新的意义,而转变的受众话语又形塑着新的社会事实并以此巩固和发展其新赋意义。20世纪中国连环画的受众话语从商业向政治的历史变迁,为当今媒体受众实现市场经济话语与意识形态话语的接合提供了某种有益的思考和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