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砂质辫状河心滩岩相类型及解释 (根据文献[1, 3-4, 22-23, 29, 31, 34, 41], 有修改)》

《表1 砂质辫状河心滩岩相类型及解释 (根据文献[1, 3-4, 22-23, 29, 31, 34, 41], 有修改)》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砂质辫状河心滩构型4种工程模式的综述与探讨》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Miall构型理论以代码的形式将河流相中的岩相划分为18种类型,与砂质辫状河密切相关的岩相类型主要有8种(表1)。其中,Gm大多形成于心滩的底部,为河道滞留沉积;St大多形成于心滩的中下部,为心滩形成初期河道内大型沙丘三维迁移、相互叠置的结果[1,4,29-31];Sp与Sh多形成于心滩的中上部,主要是高流态下流体越过心滩顶部,使沙丘平面迁移的结果[3-4,29,32];Sr、Fl、Fm、Fr多形成于低水位期或弱水动力环境[1-5,29-32]。由于辫状河水体较浅,流速较快,且频繁改道[33-34],岩相分布的高频部位仅为相对而言,并不是绝对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