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3 济阳坳陷区域应力场时空演化示意图(据文献[16-17,25-26,28,31],有修改)》

《表3 济阳坳陷区域应力场时空演化示意图(据文献[16-17,25-26,28,31],有修改)》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济阳坳陷桩海地区古生界潜山构造特征及形成机制》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近期研究结果[16-18]表明,受周缘板块拼合作用控制,郯庐断裂发生过“往返式”走滑运动,受其影响,桩海地区在不同地质历史时期处于不同方向的应力场中(表3)。三叠纪末期,在扬子板块与华北地块南缘“剪刀式”碰撞拼接作用下[19-20],郯庐断裂发生左旋走滑运动,华北地区处于左旋走滑应力场中,桩海地区受到北东—南西向挤压作用。晚侏罗—早白垩世,西太平洋区伊泽奈崎(Izanagi)板块由NWW转向NNW低角度高速俯冲(130mm/a)[21-24],郯庐断裂仍保持左旋走滑运动,但强度明显减弱,桩海地区处于北西—南东向拉张应力环境[25-27]。晚白垩世,西太平洋板块以较低的速度(75 mm/a)向北运动,印度板块向北北东向运动速度加快(165mm/a)[28],郯庐断裂由左旋走滑运动转为右旋走滑运动[29],桩海地区处于左旋到右旋走滑转换应力场中[30-31],产生南东东—北西西向挤压。始新世,受郯庐断裂影响,桩海地区处于右旋走滑应力场中[32-33]。渐新世以来,郯庐断裂活动明显减弱[34],桩海地区构造活动进入相对稳定时期[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