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四川盆地突变型盆山结构和渐变型盆山结构基本特征 (据文献[28, 38, 39]整理修改)》

《表1 四川盆地突变型盆山结构和渐变型盆山结构基本特征 (据文献[28, 38, 39]整理修改)》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中国叠合盆地深部海相地层油气保存条件剖析》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沉积盆地与大陆造山带形成于统一的地球动力学系统中,其时空耦合关系控制了相邻盆地的结构和演化,是导致盆地内油气差异成藏的一个重要原因[35-38]。燕山—喜马拉雅期四川盆地周缘隆升造山,四川盆地及其周缘的造山带(龙门山、米仓—大巴山、齐岳山、大娄山和大凉山)形成一个典型的复合盆山体系。受控于构造变形在平面上和纵向上的差异性,四川盆地复合盆山体系划分出3种不同的盆山结构(突变型盆山结构区、渐变型盆山结构区和原地隆起—盆地区)和5大盆山结构区(川北突变型盆山结构区、川西突变型盆山结构区、川东渐变型盆山结构区、川西南渐变型盆山结构区和川中原地隆起—盆地区)[38,39]:突变型盆山结构区的周缘造山带具有强烈的抬升剥蚀作用,而构造变形强度向盆内方向快速减弱,至盆地内抬升剥蚀幅度较小;渐变型盆山结构区抬升剥蚀作用自盆缘至盆内具有渐变性,总体上叠加构造变形较为显著,特别是晚白垩世以来剥蚀量较大;原地隆起—盆地区抬升剥蚀幅度普遍较小,构造变形最弱。盆山结构对油气保存条件有重要影响,并决定了油气的最终分布,突变型盆山结构区和原地隆起—盆地区构造变动小,油气保存条件好,其中川北突变型盆山结构区和川中原地隆起—盆地区探明储量分别占盆地海相油气储量的47.83%和31.4%,而渐变型盆山结构区油气保存条件较差,不利于油气成藏[28,29,38](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