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3 吉林省东部地区不同时期玉米延迟型冷害发生频率》

《表3 吉林省东部地区不同时期玉米延迟型冷害发生频率》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吉林省东部气象因子与玉米延迟型冷害的时空演变规律》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研究区冷害年代间分布不均(表3)。气候变暖背景下,玉米延迟型冷害整体呈现频率、强度降低趋势。80年代到21世纪初冷害事件发生频繁,与低温阴雨、早霜、寡照等相关(图2)。从全生育期来看,80年代冷害发生频率高,强度大,重度冷害发生频率约为总频率的80%左右(表3),出苗期—抽雄期可能发生冷害的频率为20%,抽雄期—乳熟期受降水日照波动影响导致冷害发生频率上升14%;90年代全生育期冷害发生频率显著下降,强度略有增加,与全球极端气候事件增加有关。其中出苗期—七叶期受极端低温影响,冷害可能发生频率达50%左右,而夏季温度升高的热量补偿效应导致生长后期冷害发生频率下降;21世纪初受全球气温显著上升影响,冷害发生次数减少、强度降低,多在出苗期—七叶期受低温胁迫发生轻度冷害。从冷害发生的站数可以看出(图5),2000年之前冷害发生范围广,强度大,次数频繁。80年代全生育期发生冷害站数要普遍高于出苗期—抽雄期可能发生冷害站数,结合气象要素分析(图4)可知,秋季降温快,初霜日提前,易籽粒灌浆期缩短而造成冷害;20世纪90年代出苗期—乳熟期评估结果与全生育期基本吻合,与抽雄期—乳熟期的低温胁迫密切相关;21世纪以来全球气候变暖,大范围冷害少有发生,但作物不同生育阶段的极端气候影响导致阶段性热量不足,不排除未来部分地区遭受极端低温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