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两组治疗有效改善率比较》

《表2 两组治疗有效改善率比较》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雷公藤多苷与复方甘草酸苷配合抗组胺药治疗特应性皮炎疗效对比》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例(%)]

在治疗2周后雷公藤组及甘草酸苷组患者病情均有缓解,糜烂渗出很快被控制,新发皮损减少,雷公藤组与甘草酸苷组症状有效改善率分别为50%和22.5%,雷公藤组有效改善率明显高于甘草酸苷组,两组病情改善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雷公藤组起效更快。追踪病情至8周,雷公藤组症状有效改善率(94.7%)显著高于甘草酸苷组(73.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患者治疗前后比较见图1~3。2.2两组IL-4、IFN-γ水平及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比较:治疗前,两组间IL-4、IFN-γ水平及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每2周检测相关指标百分比,采用重复测量两因素方差分析法,发现雷公藤组IL-4及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在各个时间点相关指标下降百分比较甘草酸苷组下降速度更快,且在2周左右各指标下降最快(P<0.05),之后各百分比下降速度减慢,IFN-γ水平恰恰相反,较急性期数值逐渐升高,且在2周左右各指标上升最快(P<0.05),之后各百分比上升速度减慢。此结果与临床疗效一致,多考虑与药物减量有关,提示两种药物疗效均与药物在体内积累直接相关。时间和分组存在交互作用(P<0.05),说明时间因素(即2周、4周、6周)的作用随分组(即雷公藤组与甘草酸苷组)的不同而不同。随着时间延长,雷公藤组患者相关指标较甘草酸苷组下降速度更快,也提示雷公藤疗效相较于甘草酸苷组对于药物体内积累的依赖性更小。见表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