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退耕后退耕区各参数的变化量a)》

《表1 退耕后退耕区各参数的变化量a)》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加剧黄土高原退耕区蒸散发》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a) 退耕后变化量(Δ)=退耕后均值-退耕初期5年内均值

基于退耕前后NDVI及ET数据,分别计算得到了2个时间段退耕区生长季平均NDVI及ET空间分布图(图4).如图4(a)所示,在大规模植被建设开始前,研究区的植被覆盖以小幅波动为主,个别地区有所好转,但大部分区域均无显著变化.退耕后,研究区N D V I生长季均值增加显著,变化值ΔN D V I达到0.03(表1).呈显著上升的区域主要位于黄土高原中部的榆林、延安等退耕还林(草)工程重点建设的地区(图4 (c)) .不同降水梯度NDVI的增速均较退耕前增大(图4 (e),表1) ,表明研究区的植被得到恢复.基于GET的生长季ET在退耕前(1982~1998年)随降水梯度的变化ET变化速率区分不明显(图4 (b)) ,虽整体变率均较大,但ET变化速率随降水梯度的增加呈现出负增长趋势,且降雨量在400 mm及以上的地区负增长速率更显著(图4 (f)) ;相反退耕后ET较退耕前变率有所变小(图4 (d)) ,但整个研究区的ET明显呈现正增长变率(图4 (f),表1) ,其中以年降水量在400~600 mm区域内变化趋势最大.ET变化的空间分布和植被覆盖度的空间分布具有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