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4 2000-2015年不同坡度退耕还林 (草) 面积及其引起的土壤保持量变化Tab.4 The area of GGP and the variation of soil conservatio

《表4 2000-2015年不同坡度退耕还林 (草) 面积及其引起的土壤保持量变化Tab.4 The area of GGP and the variation of soil conservatio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西段退耕对土壤保持功能影响研究》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注:退耕还林(草)占比表示各坡度等级下退耕还林(草)面积占相应坡度等级面积的比例,土壤保持量变化占比表示退耕还林(草)斑块上土壤保持变化量占2000年该斑块上土壤保持量的比例

2000-2015年,北方农牧交错带西段地区不同坡度等级内退耕还林(草)面积占比差别较小,但由生态退耕引起的土壤保持量变化却差别明显,总体来看,随着坡度升高,土壤保持增加量及其占比呈现下降趋势。坡度小于5°的区域是退耕还林(草)的主要区域,由生态退耕带来的土壤保持效益最高,退耕区域土壤保持增加量占2000年该区域土壤保持总量的15.85%(表4)。在5°以上的坡耕地中,5~10°区域由生态退耕带来的土壤保持量增加最多,土壤保持量增加了5.15×104t,增加量占该退耕区2000年土壤保持总量比例为10.01%;坡度为10~15°的区域内退耕还林(草)面积占比最小,但其退耕区土壤保持增加量在坡耕地中仅次于5~10°区域内的增加量,增加量占比为8.11%,退耕还林(草)面积比例虽小,但土壤保持效益较高;20~25°区域退耕还林(草)面积占比在坡耕地中位居第二,但土壤保持增加量及占比均为最低,生态退耕对土壤保持功能的提升作用不明显;25°以上的陡坡耕地退耕还林(草)面积占比最大,从土壤保持增加量占比来看,该区域由生态退耕带来的土壤保持效益要高于坡度15~20°以及20~25°的区域(表4)。究其原因主要是15~25°坡耕地是重要水源地,生态工程实施力度较小,而25°以上陡坡耕地集中区域大多是连片特困地区,是退耕还林(草)工程重点推进与资金扶持区域,生态建设成效较高,也是新一轮退耕还林(草)工程与扶贫项目相结合的重点组织实施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