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3 不同退耕还林措施PSD分形参数》

《表3 不同退耕还林措施PSD分形参数》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达拉特旗砒砂岩裸露区退耕还林土壤生态化学计量分布》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注:表中数据为平均值±标准差,不同字母表示同类型数据间差异显著(P<0.05);D0、D1分别为容量维数、信息维数。下同。

D0表征土壤PSD颗粒群体的范围,数值越大则缺失粒径越少[9]。不同措施D0均值介于0.848~0.904,大小关系为柠条林(0.904)>油松林(0.884)>小叶杨林(0.875)>本氏针茅草地(0.856)>荞麦坡耕地(0.848)(表3)。退耕还林后土壤PSD分布范围均有所增加,其中柠条林的效果最明显,即砒砂岩区柠条灌丛增加PSD范围的效果最好(P<0.05)。D1表征PSD均匀度,数值越大则PSD不均匀度越高[9]。D1均值介于0.753~0.774之间,荞麦坡耕地D1值最小,分别是柠条、油松、小叶杨林和本氏针茅草地的97.3%、98.8%、99.3%和99.0%。由此,退耕还林措施可以提高PSD的非均一性,其中柠条林的改良效果显著(P<0.05),其余措施的改良效果不明显。D1/D0表征PSD的异质程度,数值越大则离散程度越小[9]。D1/D0均值范围为0.856~0.892,不同措施及坡耕地大小关系与D0均值完全相反,大小关系为荞麦坡耕地(0.892)>本氏针茅草地(0.888)>小叶杨林(0.866)>油松林(0.862)>柠条林(0.856),说明退耕还林有利于增大PSD的异质性,使得不同粒径的颗粒在土壤中均有分布,林地对土壤PSD离散程度的改良效果优于草地,其中柠条林改良效果最为显著(P<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