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桃花源记》旁证材料梳理》

《表1《桃花源记》旁证材料梳理》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诗”与“史”的三维影像:陈寅恪的社会史研究方法蠡测》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训诂学方面,沈兼士曾作一文,题为《“鬼”字原始意义之试探》(《国学季刊》五卷三号,1935)。文首有三卷提要:一、人死为鬼虽为一般的传统解释,似非其原始意义。二、鬼之原始意义,一位古代一种类人之动物,其后鬼神妖怪之义,均由此概念引申发展。三、鬼字之字族分化体系。文末附《陈寅恪先生来函》说:“大作读讫,欢喜敬佩之至。依照今日训诂学之标准,凡解释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中国近年著作能适合此义者,为共此文当之无愧也。”杨联陞先生曾写《中国文化中的“报”、“保”、“包”之意义》[16]一书,专门论述“语文与思想”的关系。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下,文字具有不同的义理,表达着不同的思想。例如,日文中“鬼”读Oni,指妖鬼,人鬼则曰幽灵。这种文字的训诂展示的是一个民族是思想,文字意义也是随着社会的变迁而不断演变的。陈寅恪所谓“一字即是一部文化史”,实质上体现了一种点对面的社会史研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