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3《新青年》主要编创人员一览表》

《表3《新青年》主要编创人员一览表》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戊戌至五四时期中国报刊启蒙者角色演变——以《时务报》《新民丛报》《新青年》为研究中心》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备注: (年龄以首次撰稿时间计算)

这群知识分子之所以被称为我国第一代现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因为他们是开创现代中国新知识范型的一代人。其现代性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他们开始有了自己的独立职业,比如教授、报人、编辑、作家等,在上述名单中,教授15人,高语罕当时在上海专以写作为生,易白沙为湖南第一师范学校历史和国文教师,杨昌济先任湖南高师教授,后任北大教授。其二,从教育背景来看,这群知识分子对中西文化对比认识深刻,他们大多有留学背景:陈独秀22岁入日本高等师范学校;高语罕18岁入日本早稻田大学;潘赞化17岁入日本早稻田大学兽医科;高一涵27岁入日本明治大学政法系;李大钊24岁入日本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科;胡适19岁入美国康乃尔大学农科,后转哥伦比亚大学学习实验哲学;杨昌济32岁入日本学习教育长达6年;马君武先后就读日本京都帝国大学、德国柏林大学;苏曼殊14岁便留学日本;吴虞33岁入日本法政大学速成科,等等。其三,该群体有更强烈的社会批判、文化批判精神,有更清醒的民族反思、理性自觉。相比于戊戌时期的进步士人将理想诉之于“庙堂之高的皇帝”,相较于《新民丛报》过渡知识分子的瞻前顾后,纠结于理想现实之间,《新青年》知识分子寄望于社会大众、青年同胞,从而更好地体现出现代知识分子公共性。正如陈万雄先生所言,这一代知识分子与辛亥革命党人有着深厚历史渊源,但较之前又发生了变化[6]。如陈独秀在参与革命失败后认为:在中国搞政治革命缺乏社会基础,欲救中国必须“首先进行思想革命”[7]。因此说,承续辛亥革命革新思想的《新青年》启蒙群体的历史性格较之前又增加了几分理性色彩和启蒙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