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中外优秀男子跳高运动员助跑速度Table 2 The Run-up Speed of Chinese and Foreign Elite Men's High Jumpers》

《表2 中外优秀男子跳高运动员助跑速度Table 2 The Run-up Speed of Chinese and Foreign Elite Men's High Jumpers》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对不同时期我国田径优势项目训练理念和实践的审视与反思》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20世纪80年代胡鸿飞教练在深刻理解背越式跳高技术实质的基础上,确立了以速度为中心的指导思想,针对朱建华力量、体质差,但弹跳、协调性好的特点,确立了“以速度为中心,力求力量与技术平衡”的思路[6]。在身体素质、技术上突出速度,淘汰了大重量的杠铃深蹲练习,使用较多的徒手跳跃和轻重量的快速蹲起,大量采用了卧上高架、助跑手触高、头触高、膝触高、坐上高架等专项能力练习,创造性的采用有利加快摆腿速度的折叠摆腿技术,使朱建华形成了“助跑快,起跳快,过杆快”的技术风格,助跑速度达到每秒8.73m,在当时世界优秀运动员中助跑速度最快[8]。后期由于对背越式技术的认识不深刻,推广不及时、不普遍,加上对“三从一大”训练原则的误解,青少年训练中普遍存在“拔苗助长”现象,高水平教练员、运动员后备人才队伍不足,我国跳高项目成绩整体滑坡。有数据显示(表2),朱建华优异的成绩很大程度上与当时快速的助跑速度和助跑节奏有关[9],苏联在上世纪80年中期就研究朱建华的助跑,把他作为突破2.40m大关的依据[6]。认为助跑的绝对速度和后程步频增加对高水平运动员有重要意义[10]。而目前我国优秀男、女跳高选手在比赛中的助跑速度、尤其是最后一步均与世界优秀选手有较大距离[9];另外技术粗糙,运动员起跳点不准,过杆效率明显低于优秀选手。同时我国现役优秀背越式跳高运动员基础训练阶段、初级专项阶段和专项提高阶段存在着速度素质训练手段过少的现象,动作速度类的训练不够重视等情况[11]。有研究认为我国男子跳高在训练方法和手段上,以及对运动员的身体条件特点及整体技术细节把握不准[12]。教练员缺乏先进的训练理念和对训练方法的研究,普遍采取简单的观察法,缺乏长远而系统的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