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3 2005-2015年漓江流域景观类型水平指数变化》

《表3 2005-2015年漓江流域景观类型水平指数变化》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2005-2015年漓江流域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定量研究》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通过在景观水平尺度7个指数的定量分析,主要结果有:(1)斑块密度由2005年0.45个/km2增加至2015年0.52个/km2,研究区的景观破碎化程度加深,开始向细粒景观转化,景观类型多样化,景观分布比较分散,连通度不高;同时也反映出漓江流域的自然景观逐渐减少,取而代之的是各式各样的人为景观。(2)2005-2015年十年间最大斑块数指数减少了0.48%,表明景观逐渐细化,景观类型丰富化,抗干扰能力降低;(3)2005-2015年漓江流域景观的边缘密度增加了1.02,说明区域分散化的城镇点状扩展模式和局部种植结构的调整,促使不同类型间斑块的相互作用逐渐加强,斑块整体复杂性升高,景观的边界形状逐渐变得复杂,与此前所分析的景观形状指数的结论吻合;(4)2005-2015年漓江流域景观的蔓延度指数减小了2.96,说明该区域的景观聚集程度降低,各个斑块之间的连通性差,景观对人类活动干扰的抵抗力降低。(5)2005-2015年漓江流域景观的斑块结合度指数呈减小趋势,2015年较2005年减少了0.11,表明该地区的景观逐渐被细化,分布较为离散,连通性降低。(6)2005-2015年漓江流域的景观多样性指数有一定程度的增加,由2005年的1.70变为2015年的1.79,表明景观种类越来越多,人为景观增多也是其中一个影响因素。(7)景观均匀度指数由2005年的0.65增加至2015的年0.68,净增加0.03,这说明漓江流域景观的异质性增强,各个景观类型所占面积比例差异逐渐缩小(见表3,图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