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3 1986—2016年漓江流域景观水平格局指数》

《表3 1986—2016年漓江流域景观水平格局指数》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漓江流域景观格局演变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30年间漓江流域景观水平的格局指标发生显著变化(表3),PD先增加后减少,1986—2001年间景观破碎化程度加剧,2001年后阳朔、灵川、兴安等地农民集中连片种植金橘、砂糖橘、葡萄等,林果种植趋向于“一镇一品”的规模化经营,加之区域城镇化以面状扩张为主使整体破碎度降低;ED和FRAC_AM呈先增加后减少趋势,说明前期斑块的复杂性增加,后期人类的干扰活动显著增强,斑块趋向于集中分布,复杂性降低;AI虽有小幅波动,但均接近于100,说明斑块类型分布集中,具有较大的空间自然连通性;SHDI和SHEI持续下降,表明各景观类型的均匀性、异质性降低,主要受2002年起实施的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工程,2005年开展的大规模石漠化治理以及水果规模化种植等多因素推动,林地占比不断增大,与之相反,比重居第二位的农田,受种植结构调整、城乡扩展等影响,占比快速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