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三各地对尸毗王本生图像绘制场景的差异》

《表三各地对尸毗王本生图像绘制场景的差异》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从考古学角度看尸毗王本生图像》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图像不仅能传递佛经文本不能传递的信息,还利于佛教的传播。如犍陀罗地区的尸毗王本生浮雕石刻,其人物凹目高鼻,薄唇,头发呈水波状,衣褶明显呈U形,层次感较强。北宋佛塔尸毗王本生故事雕砖,人物面目圆润,具有中原人物相貌特征。新疆克孜尔石窟尸毗王本生图像的人物上身多裸露,身披披帛,用晕染绘法来突出人物的肌肉感,其衣着装扮均为典型的龟兹人形象。敦煌莫高窟北凉时期275窟、北魏254窟尸毗王体态伟岸,具有典型的北方游牧民族的特征。隋代302窟人物不如龟兹、北方游牧人壮硕,但肌肉又比中原人明显,所穿的衣服也是介于胡服与汉服之间,可能以敦煌当地人穿着所绘。晚唐85窟,司称头饰髡发着胡服,尸毗王身后,有两位身着唐代衣着的妃子。此图像人物形象、画风呈现出中原汉化的特点,胡人司称称肉贸鸽的场景反映了唐代民族融合的现象。尸毗王本生图像从印度本土,到犍陀罗,再到中国新疆克孜尔、敦煌地区,不仅展示了佛教的传播路线,还表现了佛教在传播过程中不断地呈现出本土化的趋势,及当时社会民族融合的现象。这些都说明了图像能传递佛经文本不能传递的信息,但图像的直观性、生动性,使传递的信息不用转化就能被人们接受,从而更能吸引人们,利于佛经义理思想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