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变量描述性统计分析》

《表1 变量描述性统计分析》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先锋”与“后盾”:个体资本、单位层级与第一书记贫困治理绩效——基于陕甘宁深度贫困地区72个贫困村的实证分析》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关于贫困治理绩效,目前并没有明确的标准,现有研究一般参考《省级党委和政府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考核办法》中的相关规定,将贫困人口的收入增长率、脱贫率、贫困发生率作为衡量扶贫成效的主要指标。如卢冲等选择村级贫困户人均纯收入增长率和脱贫率作为贫困村脱贫成效的主要衡量指标[43],童春阳等以“减贫人数”作为被解释变量[37],黄娟娟等则将贫困农户收入作为第一书记贫困治理绩效[39]。一般而言,贫困治理绩效主要体现在减贫和增收两个方面,由于72个样本村的基础贫困人口和贫困发生率差异较大,无法通过直接比较不同村的情况确定绩效高低,而且经过近几年的动态调整,个别村2018年底的贫困发生率比第一书记派驻时更高。因此本文舍弃了用减贫人数或贫困发生率变化作为贫困治理绩效衡量指标,而是综合考虑了陕甘宁不同地区贫困村人均纯收入差距较大的实际情况,采用贫困户的人均纯收入与所在村人均纯收入比值这一测度指标作为被解释变量。之所以采用2018年底的收入数据,一是由于第一书记的贫困治理绩效应该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使用滞后一期的数据更有利于科学考察第一书记相关属性对贫困治理绩效的影响;二是为了避免反向因果问题,即贫困治理绩效也可能会影响第一书记派遣。本文分析样本的描述性统计详见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