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哺乳类动物的ha ESCs系》

《表1 哺乳类动物的ha ESCs系》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哺乳动物单倍体细胞:遗传学研究中的利剑》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注:ha ESCs:单倍体胚胎干细胞(haploid embryonic stem cells)。

2009年,Yi等[15]利用青鳉鱼的孤雌胚胎建立了孤雌ha ESCs系,这些细胞可以通过核移植的方式获得单倍体的个体,是世界上首次在脊椎动物等高等生物中建立的稳定ha ESCs系。随后,Leeb和Wutz[16]以及Elling等[17]相继报道,基于Hoechst33342染色的流式分选方法,以及多能性更好的“2i”培养体系[18],可以在体外建立小鼠孤雌ha ESCs系。这些细胞与正常的二倍体ESCs有相似的转录特性,能够表达经典的多能性标记蛋白,并且具有分化到三胚层不同组织的潜能。2012年,Yang等[6]和Li等[7]分别建立了小鼠孤雄ha ESCs系,而且该细胞注射进入卵母细胞中可以获得健康的小鼠,证明了孤雄ha ESCs有替代精子的潜能。随后,大鼠、猴子以及人的ha ESCs系也相继报道建立[19-22],为人们在多个物种研究隐性基因功能提供了优良的工具,见表1。除了各个物种ha ESCs的建立以外,Li等[23]通过将小鼠和大鼠的ha ESCs融合,建立了异源二倍体杂交ESCs。这种异源二倍体杂交ESCs基因组稳定,可以分化成三胚层不同组织,具有早期生殖系嵌合能力,同时还展示出小鼠X染色体特异性失活的现象[23],为研究物种间隔离、进化、不同物种间性状差异的分子机制和X染色体失活机制等方面提供了新型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