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5 2000—2018年黄河上游生态功能区生态分区变化》

《表5 2000—2018年黄河上游生态功能区生态分区变化》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基于价值—风险的黄河上游生态功能区生态分区建设》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通过Z-score标准化,得到黄河上游生态功能区生态分区象限图(图4)与空间分布图(表5、图5),并针对不同生态分区,提出了相应的分区管理措施(表6)。从总体分布趋势来看,所有生态分区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研究区占比最大的是高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低生态风险区(IV),分布面积占比均高于43%,主要分布于夏河县、碌曲县北部和卓尼县等地区,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分布地区呈逐年减少的趋势。该区多为林地和草地,植被覆盖度高,人口分布少,生态系统受干扰较小,系统内部可以实现良性运转,从而稳定创造更高的价值。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低生态风险区(III)分布于玛曲县中部,其余在研究区边缘地区,总体呈现为波动的增长的状态,增长率为4.17%,表明随着研究区在响应国家生态保护政策下制定的一系列环境管理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部分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与生态风险渐趋协调。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高生态风险区(II)主要集中分布于临夏州境内、玛曲县东南部等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人口密度大和生态环境脆弱区。城市扩张占据大量草地,草地转为价值较低和风险较高的耕地,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加剧,人类在向生态系统攫取更多价值的同时,人地矛盾同样加剧,造成部分地区生态风险提高。高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高生态风险区(I)分布面积最少,呈现极为分散的状态。如合作市和卓尼县北部等地区,是建设用地与林草地的交界处,在具备一定的林草覆盖的同时又有城镇分布;玛曲县西北部则为未利用地与林草地的交界处,受地形影响,山区南北两侧温度、降水差距增加,进而导致山区植被覆盖度差异加大,这就使得合作市、玛曲县等少部分地区高价值与高风险存在于同一研究单元中。研究区城镇布局较为零散,加之与林地相邻的城镇、未利用地的分布更加稀少,因而使得高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高生态风险区(I)分布少而且分散程度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