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3 相邻节段骨赘形成分级情况》

《表3 相邻节段骨赘形成分级情况》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的中长期临床疗效》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术后第2天,纳入患者的颈椎曲度较术前明显改善(12.5°±3.9°vs 9.3°±5.5°,P=0.044),末次随访时为10.3°±4.2°,与术前(9.3°±5.5°)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181)。手术节段的活动度变化情况见图1。手术节段活动度术前为6.5°±3.4°,术后第二天为8.7°±2.8°(P=0.001),术后1年随访时为8.2°±3.8°,术后2年随访时为7.5°±4.1°,术后5年随访时为5.3°±4.8°,末次随访时为4.5°±2.7°,末次随访时与术前和术后1年时比较均明显降低(P=0.019,P=0.021)。根据骨赘形成分级评分法,术前和末次随访时骨赘形成分级情况见表3。术前邻近节段平均分级头侧为0.32级、尾侧为0.38级,末次随访时头侧为0.78级、尾侧为0.79级,分别加重0.46和0.41级。末次随访时,单节段组患者邻近节段骨赘形成发生率头侧为48.08%、尾侧为51.92%;两节段组患者邻近节段骨赘形成发生率头侧为56.25%、尾侧为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