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7 中国城镇居民食物消费总碳排放的局部空间相关性聚类分布》

《表7 中国城镇居民食物消费总碳排放的局部空间相关性聚类分布》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中国城镇居民食物消费碳排放的时空演变特征分析》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本文进一步对其局部空间集聚格局演化特征进行探究。选取1990年、2000年、2010年和2018年4个典型年份对中国城镇居民食物消费总碳排放的局部Moran’s I指数进行计算(表7)。从表7可以看出,1990年、2000年、2010年和2018年4个年份仅存在高高型和低高型两种类型。1990年高高集聚区主要集中在东北和东部偏北沿海地区,这些地区当年为资源大省(区、市),能源利用强度偏高,经济较为发达,与食物消费相关的工业制造、交通运输、餐饮住宿等基础设施投入较多,人均食物消费碳排放偏高,同时经济发展存在集聚效应,经济发达地区吸引人口集聚,进一步提高了碳排放。上海处于低高型区,碳排放低值被周围高值包围,上海食物消费碳排放在1990年处于低值的可能原因是能源利用强度偏低,与食物消费相关的基础设施投入比例偏低,且当年上海人口相对较少,虽然居民在食物消费相关上的支出偏高,综合作用导致总体碳排放偏低。2000年、2010年和2018年,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发达地区在发生变化,总碳排放高高型区域一直集中在上海、江苏、浙江地区,这些地区处于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吸引众多外来人口的集聚,人口集聚进一步促进经济增长,虽然随着技术进步,能源利用强度降低,但居民在食物消费上的需求增多,与食物消费相关的基础设施投入比例增多,与食物消费相关的支出显著增长,因此,这些地区自2000年以后始终处于高高区;而天津在2000年以后始终处于低高型区,天津的食物消费总碳排放在2000年以后处于较低水平,除了与技术进步,还与北京的发展吸引人口的流入有关。安徽、福建与周围地区相比,皆处于经济相对不发达区域,周围地区人口的集聚造成当地人口的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