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3 葎草功效在历代本草中的演变情况》

《表3 葎草功效在历代本草中的演变情况》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葎草的本草考证》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最早关于葎草功用的记载是我国南北朝时期的《名医别录》,其云:“主治瘀血,止精,溢盛气”[14]。“淤血”即血液运行不畅所致血液停滞体内;“止精”即治疗因肾阴亏虚所致的肾封藏失司,肾精无以化气,而精关不固而泄者多属虚者;“溢盛气”即补气之意[33]。故葎草最早的功用表述可概括为:治疗淤血,以及肾虚所致肾精不足。唐宋时期,葎草的功用都为“主五淋、利小便、止水痢,除疟虚热渴。煮汁及生汁服之”[15-16,24,30]。方剂著作《古今录验方》和《圣惠方》收录的葎草功用为:“葎草汁醋饮”专治膏淋[34-35]。《本草衍义》有云:“治伤寒汗后虚热”[36],与治“虚热渴”属同义。此后,《本草逢原》《本草品汇精要》记述的功用与上述内容基本一致[20,26]。可见,葎草治“五淋、利小便、止水痢,除疟虚热渴”的功用得到了传承和沿用。“治淤血”始见《名医别录》,而后《古今录验方》中提到浓煮葎草汁醋饮,“亦治淋沥,苏澄用疗尿血”[34]。此功用虽出现较早,但并未被一致沿用,直到清代才又被提及,如《本草逢原》《药性考》中分别有“散淤血”“逐瘀,尿血汗见”的记述[20,29]。宋代《本草图经》首次增加葎草“主癞遍体皆疮”的功用[25]。清代《本草徵要》曰:“遍体生疮,煎汤洗渍”[19]。《药性考》曰:“癞风治遍”[29]。《本草纲目》云:“润三焦,消五谷、益五脏,除九虫,辟温疫,敷蛇、蝎伤”[27],与之前葎草主治下焦病证的观点不同,并且第一次提出治疗温疫、虫蛇咬伤的功用。其后,清代《药性考》将历代本草及方书中出现的葎草功用总结记述为:“通淋利便,止痢除虐。癞风治遍,消虫逐瘀,尿血汗见。蛇蝎虫伤,捣敷效验。又能止精益气,去邪热辟瘟疫,止渴安脏”[29]。葎草功效在历代本草中的演变情况见表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