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葎草药性在历代本草中的演变情况》

《表2 葎草药性在历代本草中的演变情况》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葎草的本草考证》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最早关于葎草药性记载的是南北朝时期的《名医别录》,称其味“甘”[14]。唐代《新修本草》增加其味“苦”,第一次提出葎草“性寒”,对葎草有了比较全面的性味记述[15]。此后,除了明代《本草徵要》和清代《药性考》认为其味只为“苦”外[19,29],其性味“甘、苦,寒”基本得到了历代主流本草医家的认可[16,18,20,24,26-27,30]。现代主流本草及地方中药志中沿袭了古代本草古籍中“甘、苦,寒”的性味记述[1,21-23,31-32]。在归经方面梳理发现,历代本草古籍中无相关记述,到了现代才有了葎草归经的记述,即入“肺、肾经”[1,21,23]或“肺、肾、大肠经”[32]。葎草的归经缺乏古代本草的文献资料,故对现有归经观点的准确性无法提供客观的证据,需结合其药性和功效考证以及中医理论来进行客观判断。葎草药性在历代本草中的演变情况见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