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协商系统的要素类型与通约要素》

《表1 协商系统的要素类型与通约要素》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包容性协商:中国社区的协商系统模式与有效治理趋向——以天长市“11355”社区协商共治机制为例》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为了达到评估协商系统的目标,帕金森提出了宏观协商概念可以提供的独特的三条经验线索:一是宏观视角指引我们审视社会中产生公共要求和提出要求的过程;二是将这些要求传递到正式公共领域采取行动的过程;三是法规政策制定和治理的过程,这些过程确切地决定哪些要素被转化为治理行为。为了得到更多的分析清晰度,需要探索这三个广泛线索的具体经验线索,2010年,帕金森首次提出了通过协商系统的六个要素来实现(见表1)[29]。2019年,帕金森又提出了绘制和测量协商系统的问题,在其与巴赫泰格合作的新著中进一步优化了2010年提出的要素[23]111-129。虽然包括六个要素,但表述有所变化。通过对其内涵比较发现,两位协商民主研究的全球领军人物所绘制的协商系统的通约要素,可以概括为协商主体、协商场所、协商实体、协商传播、协商转化和协商执行,这种最新的在国际上产生了较大影响的评估方案尽管不是绝对意义上的,但具有重要的参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