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单颗粒模型中影响扩散应力的因素》

《表1 单颗粒模型中影响扩散应力的因素》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扩散应力诱导的锂离子电池失效机理研究进展》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在上述模型中,活性颗粒都是抽象得到的规则形状,然而在实际情况中,活性颗粒的形状通常并不规则。借助三维扫描技术可以获取电极的实际微观结构,从而重建与实际情况更加吻合的多颗粒模型。Mendoza等[53]根据X射线断层扫描得到的钴酸锂正极的三维微结构,建立了多颗粒电化学–机械耦合模型(图9(a)),通过计算发现电极中的平均Von Mises应力随着充电时间的延长而线性增大;颗粒表面的粘结剂能够显著降低颗粒内部的拉应力,甚至将部分区域的拉应力转变为压应力,使颗粒更不容易破裂。Wu等[54]采用同样的方法扫描得到了NMC111正极(NMC指三元复合正极材料Li NixMnyCozO2,其中x+y+z=1,111指镍、锰、钴三种元素的配比,即x:y:z=1:1:1)的模型,并研究了电极内部的扩散应力分布情况(图9(b))。结果表明与导电网络分离的活性颗粒由于没有锂离子嵌入,因此几乎没有扩散应力(Case A);最大扩散应力出现在颗粒之间相互连接的狭小区域(Case B),容易导致颗粒的断裂;在颗粒之间没有相互连接的自由表面附近(Case C),颗粒表面的扩散应力大于颗粒内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