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6 教育水平对不同群体贫困发生率影响的Inprobit回归结果》

《表6 教育水平对不同群体贫困发生率影响的Inprobit回归结果》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精准扶贫——教育如何影响了个体贫困》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注:***p<0.01,**p<0.05,*p<0.1;控制变量和表2相同,这里由于篇幅原因,没有进行报告;变量中括号外数字为回归系数,括号内为相应标准差;标准误为稳健标准误。

为了进一步探究教育对贫困影响的异质性问题,设立了两组对照,分别是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中西部地区居民和东部地区居民,运用Ivprobit模型进行分组回归,回归结果见表6。分析发现,在第一组对照中,教育水平的系数在农村居民中显著为负,说明教育水平的提高对农村居民贫困发生率的降低作用更显著;第二组对照中,教育水平的系数在中西部地区居民和东部地区居民中均显著为负,但对中西部地区居民作用更为显著。因此,可以认为教育水平的提高对农村居民和中西部地区居民贫困发生率的降低作用更为显著,原因可能如下:在完全竞争的劳动力市场中,教育资本的经济配置属性会在更大程度上加速该市场中各主体的社会分层,其中接受高质量教育服务的社会主体会更快向上一阶层进行转移,导致各个社会阶层的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詹国辉和张新文,2017)。目前中国存在明显的地域性差异,城乡之间、中西部地区之间无论在受教育机会、受教育年限、家庭教育支出还是对教育的重视程度等方面均存在显著的二元结构差异,因此,随着教育资本进一步向城镇居民流入,城乡收入差距便会进一步拉大,从而使得更多的贫困现象发生于农村居民中,造成教育回报率与收入水平之间呈现“贫之更贫,富者愈富”的现象(吕炜等,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