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5 1998~2004年山西省与黑龙江省产业结构变化趋势》

《表5 1998~2004年山西省与黑龙江省产业结构变化趋势》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两驾马车”驱动延缓了中国产业结构转型——基于多部门经济增长模型的需求侧核算分析》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注:根据历年山西省统计年鉴与黑龙江省统计年鉴计算得出。

对“两驾马车”增长模式的依赖,导致经济系统容易在外部冲击的影响下,投资与净出口出现大幅波动,且难以在短时间内恢复,并给产业结构带来较大调整。1988~1992年出现的“逆向”调整,在较大程度上是由1989年发生的政治风波所致。当时,“北京和一些地方掀起了有计划、有组织、有预谋的政治动乱”(7),“对于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是很大的干扰,给我国经济造成了相当大的损失”(8)。1989年、1990年国内投资与外贸增速出现负增长,直接导致工业产出增速出现“断崖式”下降。由于当时服务业发展较为缓慢,工业减少的劳动力需求只有少部分能被服务业吸收消化,多数只能“再回乡”从事农业生产。与之相比,1998~2004年的“逆向”调整则主要是受国企改革和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1992~1998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的主体为国有和集体企业,投资主要领域为基本建设投资。然而,随着国有和集体投资收益下降,积极性也不断降低,导致1999年投资大幅放缓(王彤,2003)。同时,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我国净出口大幅下降,这两方面造成了1998、1999年经济增速的下滑。尽管2000年后我国经济增速重回8%以上,但这主要依托的是东部沿海经济的恢复与快速增长,中部与东北地区则呈现出了“塌陷”症状。以中部山西省为例,工业劳动力份额由1998年的0.2132下降至2003年的0.1910,且恢复缓慢,直到2004年才止跌回升。相比之下,山西省农业劳动力份额由1998年的0.4609上升至2002年的0.4724,一部分劳动力由工业与服务业“逆向”进入农业,使山西省农业就业人口比重维持在了一个小高位(见表5)。东北也呈现出类似的问题。以黑龙江省为例,其工业劳动力份额由1998年的0.1860下降至2003年的0.1465,这推动了东北农业劳动力份额由1998年的0.4892上升至2003年的0.5128。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山西省与黑龙江省的服务业也在2000年左右出现下滑,产业结构倒退趋势明显。中部和东北“塌陷”的原因在于,其市场经济运作方面落后于东部,国家资源分配方面又落后于西部。中部和东北多为农业大省,同时工业中资源型产业占比偏高,产业结构欠均衡。随着我国加入WTO,国家开始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加大对东部投资力度,着力把东部沿海打造成“中国制造”出口标杆。在东部沿海出口型制造业强大的“虹吸效应”影响下,中部和东北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竞争力不断下降,沦为了农产业和原材料基地(王洛林、魏后凯,2006;杨胜刚、朱红,2007)。中部和东北“塌陷”导致工业的劳动力“逆向”重返农业,并拖累全国产业结构的衰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