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多样性指数表:基于高通量测序分析紫贻贝冻藏过程中菌群组成变化》

《表2 多样性指数表:基于高通量测序分析紫贻贝冻藏过程中菌群组成变化》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基于高通量测序分析紫贻贝冻藏过程中菌群组成变化》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由表2可知,各样本的Coverage值都高于0.998,说明检测序列深度足够,细菌多样性分析结果科学可信[21]。新鲜和冻藏1周样品的Ace、Chao1和Shannon指数均高于冻藏3周和9周的样品,说明新鲜和冻藏1周紫贻贝肉的群落丰富度高于冻藏3周和9周紫贻贝肉。这是由于随着冻藏时间的延长,一些对温度耐受性低的菌种(如嗜温菌)失去生理活性,致使贝肉中优势菌菌群结构发生了显著性变化,翁佩芳等[22]的研究也表明冻藏环境可抑制鲐鱼鳃体系中细菌的生长,与试验结果相似。此外,冻藏1周样品的丰富度和多样性均略高于新鲜样品,可能是因为短时间的冻藏只减缓了细菌的生长繁殖速度,并未完全抑制细菌生长活动。相较于冻藏3周,最后一组紫贻贝肉样品的Ace、Chao和Shannon指数值均增大,而且Simpson指数值减小,说明其菌群的丰度和多样性均升高。多半是因为此时贝肉已被很多腐败菌污染,同时其表面残留的部分嗜冷微生物,由亚致死状态逐渐恢复活力,从而导致紫贻贝肉表面菌群多样性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