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6:银行特征变量的分组回归结果》

《表6:银行特征变量的分组回归结果》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数字金融、银行信贷渠道与货币政策传导》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本文对于完善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优化金融治理体系具有十分明朗的政策启示:(1)在货币政策工具协调搭配层面,建议由原来以银行信贷渠道这一数量型调控机制为主,转为以利率价格机制和银行信贷数量机制协调搭配。数字金融的兴起与发展削弱了中央银行宏观调控效果,让银行贷款规模对货币政策变化的敏感性降低,货币政策银行信贷渠道传导效应随之弱化。尽管这一效果目前仅在中小型和竞争水平较低的主体中出现,但随着国有商业银行转型诉求的与日俱增,信贷传导机制仍面临进一步减弱的可能。中央银行应积极谋求货币政策工具转型升级,继续推进利率市场化,提高银行信贷指导计划的利率弹性。(2)在金融监管设计层面,应尽快研究出台与数字金融配套的沙盒监管机制,数字金融对货币政策造成影响的同时也暴露出我国金融监管体系存在的短板和薄弱环节。为此,货币当局应重点把握好互联网金融平台的融资总量,将数字金融的流动性纳入广义货币供给M2的统计口径,强化对网络信贷规模和资金流向的总量监测,在鼓励金融创新的同时,也要防范金融科技带来的重大风险,推进金融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3)在引导数字金融良性发展层面,虽然现有金融市场格局和体系面临巨大冲击,但本质上数字金融是对我国传统金融服务供给不足的有益补充,带有强烈的普惠性特征,它的存在有其必然性与合理性,因而辩证看待数字金融与传统金融市场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十分必要,引导二者良性竞争、互为促进将是趋势使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