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移植肾急性病理学改变及其半定量计分》

《表1 移植肾急性病理学改变及其半定量计分》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移植肾T细胞介导的排斥反应的病理学》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注:(1)对于浸润的炎症细胞中出现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或浆细胞并且这些细胞数量超过浸润细胞总数的10%者,应予以注明。(2)注明活检组织内可见多少动脉血管分支,多少动脉被累及以及肾组织是否出现梗死、出血。

CCTT标准于1995年由NIH经多中心研究后确立,将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依据其病理学表现分为间质-小管型排斥反应和血管型排斥反应2种基本类型,进而依据其中具体的病变程度划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3级,轻度者仅表现为间质-小管型排斥反应即肾组织间质内淋巴细胞浸润及肾小管炎,中度者在此基础上出现动脉内膜炎,重度者出现动脉全层的炎症甚至纤维素样坏死性动脉炎。1995年Banff会议参考了CCTT标准进而在1997年发布了1997年Banff标准[6],其将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依据其病理学特征予以程度分级,分为Ⅰ~Ⅲ级,其中Ⅰ级仅表现为移植肾皮质内炎症细胞浸润和肾小管炎,Ⅱ级为在Ⅰ级的基础上出现动脉内膜炎,Ⅲ级为在Ⅱ级的基础上出现动脉全层的炎症甚至动脉管壁平滑肌的纤维素样坏死。进而在Ⅰ级和Ⅱ级分型中分别再依据上述炎症细胞浸润的范围以及肾小管炎、动脉内膜炎的程度进一步分为ⅠA、ⅠB和ⅡA、ⅡB两个亚型(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