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1938—1940年各省情报员之人数及分布县数表》

《表1 1938—1940年各省情报员之人数及分布县数表》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民国时期农情报告制度论略》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资料来源:沈宪耀《农林部中央农业实验所三年来之农情报告》,1944年,第2页。

1929年,国民政府立法院统计处试办估计全国农作物的产量和种植面积,聘请农业经济学家张心一主持其事。当时世界各国应国际农会之请清查农业情形,但中国没有正式加入,“将来世界农业统计册上,中国的大名又要看不见了,这岂不是我国家政府的大耻吗!”[4](P1)受此刺激,张心一决心举办一次全国性的农业普查。由于统计人才缺乏,交通不便,实地调查员在短时间内到不了全国各县,张心一采用通信估计的方法,由统计处制定调查表,寄给各县县长、邮局局长,由他们聘请熟悉该县农业情形的人估计数字。此次农业调查遇到很大困难:一是经费短缺,“除薪金外仅有四百元,在创业上自不免感受困难”;二是人才缺乏,“纵由各报告员得到些材料,苦于不能把他变成统计的数字”[2](P5);三是各县并不配合,“县长的调查表及公函是民国十八年四月发出的,邮局长的是八月发出的。到民国十九年六月底,邮局的表来了一千一百余份,县政府的只来了八九百份”[4](P2)。在张心一的努力下,至1931年底,全国各县的耕地面积以及各种主要作物的种植亩数、产量的估计大部分完成,后来形成《各县农业概况调查》。农情报告员增加至2000余人,第一次用数字来发表1931年全国小麦估计。这成为我国举办农情报告事业之肇始[2](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