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3 7000万以上人口发展中国家全口径的多维贫困状况》

《表3 7000万以上人口发展中国家全口径的多维贫困状况》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后减贫时代的中国城乡多维贫困及其衍生规律——基于六省市3199户贫困家庭的实证调查》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资料来源:UNDP(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和OPHI(Oxford Poverty and Human Development Initia-tive)发布的《2018年全球多维贫困指数报告》。

自20世纪70年代阿玛蒂亚·森提出多维贫困概念以来,学者们就开始致力于结合各地区情况对多维贫困的发生率及其致贫原因展开实证讨论。从测算结果来看,全球范围内的多维贫困不但在发展中国家广泛存在,而且也呈现出巨大的国别与城乡差异。其中,2018年发布的全球多维贫困指数(Global MPI)报告显示(如表3),泰国全人口统计口径下的多维贫困率约为0.8%,印尼、巴西、墨西哥、埃及和越南等国的比例约为5.0%—7.4%,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等南亚国家的比例达到了27.5%—43.9%,而部分非洲国家的比例甚至达到了50%以上。各国形成多维贫困的致贫要素也不尽相同,其中墨西哥和巴西以健康维度的贫困贡献率最高,印度、印尼和尼日利亚的生活质量威胁最大,而巴基斯坦、埃及和泰国的教育贫困最为典型。各国内部的城乡差异也表现得较为明显,多数发展中国家多维贫困率的城乡差异大致维持在1.9倍到3.0倍之间,但印度、巴西等少数国家的城乡差异超过了5倍。从中国数据来看,2014年中国多维贫困率约为4.0%,城镇和农村多维贫困率分别为2.1%和6.4%,且健康与教育对于多维贫困的贡献率最高。以上的国别差异和城乡差距在其他实证研究中也得到了检验,不但教育、健康、就业和职业能力等因素对于各国贫困的贡献率存在明显差异,(1)而且一国之内的城乡差距也普遍存在,其中住房、健康、教育等基本生存必需品的提升在农村地区尤为必要。(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