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4 农村普惠金融发展改善农村劳动年龄人口多维贫困的模型拟合结果》

《表4 农村普惠金融发展改善农村劳动年龄人口多维贫困的模型拟合结果》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中国农村普惠金融发展对农村劳动年龄人口多维贫困的改善效应分析》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注:在模型拟合中,Xit、年份、省份变量均已控制,由于篇幅所限,没有报告相关拟合结果;括号中的数值为标准误差;***表示在1%的统计水平上显著。

基准回归模型拟合结果如表4所示。Wald统计量对应的p值均为0.000,故模型(3)整体通过了检验。从具体影响程度来看,农村普惠金融发展对农村劳动年龄人口一维贫困和二维贫困的影响均显著,且回归系数和边际效应值均为负;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农村普惠金融发展会使农村劳动年龄人口处于一维贫困的概率降低43.8%,处于二维贫困的概率降低36.1%。这表明,农村普惠金融发展能够显著改善农村劳动年龄人口的一维贫困和二维贫困。不过,农村普惠金融发展对农村劳动年龄人口三维贫困、四维贫困的影响不显著。这一结果也比较符合那些认为(普惠)金融发展对贫困改善作用有限的文献的观点,总结起来,其可能原因在于:一是处于三维贫困及以上状态的劳动年龄人口都是贫困强度较重、贫困程度较深的极端贫困人口,他们的风险承受能力一般较低,一旦遇到经济冲击或者经营失败,他们会变得更加贫困(Buss,1999);二是这些极端贫困人口一般严重短缺资金,且缺乏必要的知识才干、生产技术、管理技能和社会关系等,农村普惠金融机构所提供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无法完全满足其需求,难以产生明显的贫困改善效应(Lensink and Pham,2012);三是农村普惠金融机构要保证自身经营发展的持续性,仅能帮助那些有发展潜力、能还本付息的贫困群体,对于极端贫困人群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金融排斥(何德旭、苗文龙,2015);四是可能还存在统计上的原因,本文的研究样本中处于三维贫困及以上状态的劳动年龄人口只占样本量的6.43%,虽然比较符合现实情况,但是,样本量较少的状况可能会使估计结果有偏。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农村普惠金融发展对这些极端贫困人口多维贫困的改善效应有限,但是,这并不说明他们不能从农村普惠金融的发展中受益,相反,它反映了农村普惠金融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即无法完全满足这些极端贫困人口对金融产品和服务的需求,这对设计更适合他们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提出了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