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表2 阎氏城郊一蒲庵诗歌活动作品一览(部分)》

《附表2 阎氏城郊一蒲庵诗歌活动作品一览(部分)》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清初淮安阎氏草堂的诗歌活动及影响》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注:检文人别集以得相关诗歌,收录未全备,有待进一步搜集。

从中可知,一蒲庵建于顺治五年(1648)。张养重谓其位于“平桥河”,在其他材料中,此地名为“平河桥”,从“城南五十里,枕堤跨河,村落市肆,两相映带,田畴肥美,帆樯绎络,亦淮甸之门户也”[(乾隆)《淮安府志》],知其属于城郊的市镇地带。从地理上来说,城郊草堂有两个方面值得注意:第一,一蒲庵虽然位于城郊“林泉幽胜”之处,却并未与世隔绝,实际上,平河桥自明代以来就是重要的交通驿站,清初淮安当地人选择水路出行者多由该驿出发,此为淮安文人不时聚集一蒲庵的重要条件;第二,同有交通之便,但一蒲庵与商业繁忙、人员往来众多的河下草堂相比,其与城市的嘈杂保持着一定的距离,环境幽静清雅,主人亦较少受世俗之累。此间类似于阎修龄在日常生活之余的一个补充空间,他得以在其中放松与愉悦身心,正是“其遁世行吟之所也”(《灵芬馆诗话》)。作为遗民的阎修龄在此间强调隐逸文化,在对建筑的命名中此意图已经十分明显,张养重多次提及阎修龄在此“招隐”,而据丘象随《一蒲庵堤上栽七柳歌》等诗歌,更可知草堂主人着意模仿陶渊明。基于此,一蒲庵的诗歌活动更为私人化,主人阎修龄或读书、觞咏其中,或与密友在此相聚。偶尔有人数较多的活动,参与者也多为本地亲近之友人。总体来说,一蒲庵的诗歌活动不如眷西草堂频繁,内容与形式也较为单一,但仍然产生了不少诗歌,具体见附表2。从中可知一蒲庵的诗歌活动主要围绕以下两个方面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