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金陵东路近代商业类型及数量演变》

《表2 金陵东路近代商业类型及数量演变》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近代上海商住建筑空间模式探究——以金陵东路骑楼为例》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注:根据《老上海百业指南》《上海市行号路图录》等资料内容分析整理获得。

金陵东路商业街在近现代的商业发展依赖于上海开埠的政策优势与临近外滩的港口位置,这为其发展海外贸易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如表2所示,1906—1940年洋行、百货、南货铺占据了金陵东路商铺的主要比例。近代,上海人对西方现代性的物质形式的接受明显遵循“初则惊,继而异,再继则羡,后继则效”的典型步骤[7]。这些外来商品同具有异国风情的骑楼商业街一起刻画了近代上海“不夜城”的形象,如矛盾在《子夜》开头中写到“LIGHT,HEAT,POWER!”。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的涌入打破了中国传统的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经济基础的改变引发了社会各方面的转变:在居住环境方面,商业发展推动住宅不单具备居住功能,外来商品也提升了居住空间的性能化,金陵东路骑楼商业街就是最好的典范;在生活方式上,“下商”空间满足了更多的生活和精神需求,不仅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和效率,还形成了最初的体验式消费,从而造就了更为人性化的人居空间[8]。这吸引了更多渴望在上海市发展的外来人员,加速了社会人口的流动和经济结构的转型。商业的发展也解放了近代女性的传统思维,西方的商品和娱乐业给了女性追求美和自由的权力,如“金嗓子”周璇和著名影星胡蝶。女性不必只封闭在家务和厨房中,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女性的社会地位,从20世纪40年代着装消费的暴发也可以看出女性消费能力的提升。这些转变使上海市形成了一种包容性、开放性、多元性的城市精神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