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3 遵义铜锣井背斜某中—浅埋隧道涌水量预测结果》

《表3 遵义铜锣井背斜某中—浅埋隧道涌水量预测结果》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西南典型紧窄褶皱小尺度浅层岩溶水系统特征及隧道涌水分析》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注:A为汇水面积,w为年均降雨量,a为降雨入渗系数,Q为隧洞日正常涌水量。

铜锣井背斜含水岩组与隔水岩组呈间互式空间结构,各系统之间可通过地表水的转化而存在联系,隧道穿越各系统时其涌水条件存在差异。对于隙—管流集排型岩溶水系统,汇水面积小,径流途径短,但该系统发育管道型含水介质,故该段隧道涌水量与降雨密切相关,枯季水量小,雨季可能出现水量迅速剧增;管流集排型岩溶水系统径流途径相对较长,与铜锣山背斜类似地,隧道涌水条件也与隧道穿越管流集排型岩溶水系统的部位有关,在此不做赘述。值得注意的是,该背斜岩溶水补给来源一部分为大气降雨构成的内源补给,而另一部分则为相邻可溶岩地层岩溶水构成的外源补给(图5)。因此,分段计算隧道涌水量时,譬如针对穿越茅草铺组(T1m)管流集排型岩溶水系统的隧道段,除了利用大气降雨入渗法计算所得结果外,夜郎组中段(T1y2)地下水出露后所构成的外源补给量也是不可忽略的,表3为穿越铜锣井背斜的某拟建中—浅埋隧道涌水量预测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