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重庆铜锣山背斜某中—浅埋隧道涌水量预测结果》

《表2 重庆铜锣山背斜某中—浅埋隧道涌水量预测结果》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西南典型紧窄褶皱小尺度浅层岩溶水系统特征及隧道涌水分析》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注:A为汇水面积,w为年均降雨量,a、a′为降雨入渗系数,Q为隧洞日正常涌水量。

铜锣山背斜含水岩组与隔水岩组呈包裹式空间结构,各小尺度浅层岩溶水系统相互独立。横穿该背斜的中—浅埋隧道在穿越各系统时,其涌水条件有所区别。对于隙流集排型岩溶水系统,隧道埋深低于泉点高程,引起岩溶水向隧道排泄,但该系统汇水面积小,径流路径短,泉点流量相对较小,故隧道涌水量也相对较小且流量稳定。隙流散排型和管流集排型岩溶水系统,径流途径相对较长,若隧道位于二者的补给区,则隧道涌水条件相似,汇水面积小,地下水以垂向渗流为主,隧道涌水量也相对较小,且与降雨密切相关;若隧道位于二者的径流区和排泄区,隧道涌水条件则不同,隙流散排型岩溶水系统循环深度相对较大,隧道埋深位于径流区和排泄区地下水位之上,故隧道涌水与该系统无关,而管流集排型岩溶水系统循环深度相对较浅,汇水面积大,地下水以水平径流为主,隧道将构成系统新的排泄基准面,隧道涌水量较大。此外,由于各系统岩溶水补给来源均包括大气降雨形成的内源补给和地形控制下两翼须家河组(T3xj)地表径流汇入形成的外源补给(图4),因此采用大气降雨入渗法开展隧道涌水量计算时,其集水面积除岩溶水系统汇水面积外,还包括部分相邻非可溶岩地区,表2为穿越铜锣山背斜的某拟建中—浅埋隧道涌水量预测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