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光敏剂在世界食管癌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表2 光敏剂在世界食管癌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光动力疗法在治疗消化道肿瘤中的应用与研究进展》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注:EDL,准分子染料激光器。

在PDT治疗食管癌的研究和临床应用中,使用更多的是第一代光敏剂卟吩姆钠,但是由于避光期较长,吞咽困难缓解的时间较长,卟吩姆钠的适应症可能比较有限。目前世界范围内市场上有几种可供临床应用的光敏剂,包括卟吩姆钠、替莫泊芬、塔拉泊芬钠和5-氨基酮戊酸。表2为上述光敏剂的最佳激发波长和获批国家。其中日本治疗食管癌的两种主要的光敏剂是第一代的卟吩姆钠和第二代的塔拉泊芬钠。PDT的临床试验使用卟吩姆钠治疗食管癌的主要并发症包括食管狭窄需要球囊扩张6例(25%)和食管主动脉瘘1例(4%)[41]。因此,在使用塔拉泊芬钠的PDT试验中,放疗前出现基线T4主动脉侵犯或病变大于3 cm或管腔半周的患者被排除。根据修订后的标准,使用塔拉泊芬钠进行PDT试验时未见食管穿孔或狭窄的报道[29]。在治疗前评估病变的深度和确定其与大动脉的距离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在使用塔拉泊芬钠时,因为与第一代光敏剂相比,塔拉泊芬钠使用了更长波长的激光。这两种药物最显著不同的并发症是皮肤光毒性。在基于塔拉泊芬钠的PDT中没有患者出现皮肤光毒性,而32%的患者在使用卟吩姆钠后至少一个月的避光期内出现皮肤光毒性[2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