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6 方差分析结果:共载多西紫杉醇/依克立达白蛋白纳米粒的制备与评价》

《表6 方差分析结果:共载多西紫杉醇/依克立达白蛋白纳米粒的制备与评价》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共载多西紫杉醇/依克立达白蛋白纳米粒的制备与评价》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将Plackett-Burman实验设计筛选出的对共载纳米粒性质影响较显著的3个因素:白蛋白浓度(X1)、微射流压力(X2)、微射流循环次数(X3)作为考察对象,以共载纳米粒的平均粒径(Y)作为评价指标,利用Box-Behnken实验设计对纳米粒的处方和工艺进行优化。因素水平见表4,试验设计及结果见表5。通过Box-Behnken实验设计软件对表5中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方差分析结果见表6。模型的P为0.0032,小于0.05,表明模型具有显著性;失拟项P为0.1297,大于0.05,失拟项不显著,说明模型具有良好的可预测性,可用于实验优化。经统计软件拟合,得到多元二次方程为:Y=241.07+79.15X1-42.15X2-103.58X3-4.05X1X2-49.55X1X3+11.00X2X3+46.89X221+26.79X22+111.69X23(R=0.9676)。方差分析结果显示:X21、X2、X3、X1X3、X3对共载纳米粒的粒径分布具有显著性影响(P<0.05)。由图1可知:白蛋白浓度、微射流压力、微射流循环次数对共载纳米粒的粒径分布均显示出较为陡峭的曲面;随着白蛋白浓度浓度的增加,粒径出现增大趋势;随着微射流压力的增加,粒径出现减小的趋势;随着微射流循环次数的增加,粒径出现先减小后增大趋势。粒径分布作为纳米给药系统的重要指标,要求所制备的纳米粒的粒径分布具有“最小化”,因此,得到共载纳米粒的最优处方工艺为:白蛋白浓度60 mg·mL-1、微射流压力1.4×105psi,微射流循环次数6次,预测所制备共载纳米粒的粒径分布为251.3 nm。按上述最优处方工艺制备3批样品,用于验证模型预测的准确性。结果显示:3批样品的平均粒径为243.5±26.4 nm,实验值与预测值相近,说明模型的预测准确度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