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6 引入资本和劳动力要素工业水平差异下的一体化城市经济增长分析》

《表6 引入资本和劳动力要素工业水平差异下的一体化城市经济增长分析》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政府主导区域一体化的经济增长差异分析——基于工业水平视角的PSM-DID实证研究》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注:为节省篇幅,仅报告引入全部控制变量的回归结果,(1)括号内为稳健标准差,*、**、***分别表示10%、5%和1%的显著性水平;(2)“经验p值”用于检验组间系数差异显著性。

表6引入资本和劳动力变量之后,区域一体化对不同工业化水平的一体化的直接效应估计系数分别在5%、1%和1%的水平上显著为正,而从估计系数值的大小可以得到,区域一体化对人均GDP的影响效应是工业化水平中等的一体化城市(0.576)大于工业化水平较高的一体化城市(0.397)大于工业化水平较低的一体化城市(0.235),而经验p值也验证了在上述差异在统计上的显著性:在两两不同分组下的经验p值分别为0.016、0.027和0.012,均在5%的水平上显著。居民储蓄和人口密度对人均GDP产生了阻碍的作用,其他变量均起到促进作用,其中固定资产投资和在岗职工平均工资表现出了显著性。区域一体化政策通过推动和促进资本和劳动力的流动来对人均GDP产生影响。但是对于居民储蓄来讲,我国人均GDP水平本身相对较低,储蓄的增加也表明居民通过消费或者投资对人均GDP的贡献度不高,同时也反映出内需不足的情况;对于人口密度来讲,人口密度的增加虽然会带来内需的增长,但是人口密度的增加也会导致区域内资源分配不均的情况,不利于区域内资源的合理分配,进而对经济发展产生负面的影响。区域工业化水平中等的区域与基准回归结果相比,除居民储蓄之外,其余变量对于人均GDP的影响与基准回归结果保持一致,对于区域工业化水平中等的区域来讲,主要包括广东、福建、江苏、吉林四个省份,这些省份产业结构相对较为合理,第三产业对于人均GDP的贡献率高于其他地区,而居民储蓄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消费力不足,因此对人均GDP产生了负面的影响。对于工业化水平较高区域,一体化政策的实施能够显著人均GDP的增长。从控制变量的影响来看,除外商投资和第二产业就业比对人均GDP产生阻碍之外,其余变量均能够促进区域内人均GDP的增长。